二風谷紡織品(attus)

紡織品(attus)是傳承了愛努文化而來、以樹皮製成的平織紡織品,而用該紡織品所製成的衣服亦稱為紡織品(attus)。「二風谷紡織品(attus)」則是繼承了這種技法和素材之利用而成的傳統工藝品。

紡織品(attus)的素材是來自裂葉榆和椴樹等內皮所製成的絲線。沙流培育出來的紡織品(attus)製作,被視為近代以後愛努工藝的主要項目,而備受珍視,亦促成了西元1969年「ATSUSHI紡織品生產公會」(於二風谷組織的協會)之成立。

所有製造紡織品(attus)的工程都和大自然以及人的手有關。豐饒的森林環境,以及靠著森林營生的人類之生活所孕育出來的紡織品(attus),可說是融入了大自然和人類長期交往之軌跡的工藝品。紡織品(attus)的特徵是結實、耐水、通氣性佳。而且,使用越久越合身,天然纖維特有的手感即其魅力所在。

北海道各地皆有製作紡織品(attus),其中道東、道北、膽振以及二風谷所在的日高沙流川流域等地,在江戶時代皆是聞名的產地。沙流川流域作為其產地,最早見於文獻史料中是在18世紀初左右。由於紡織品(attus)既結實又耐水,所以也被製成鯡魚漁場以及來往於本州和蝦夷地(北海道)的北前船船員們愛用的工作服。這種布亦是知名的交易產物,也流通於本州以南。歌舞伎中也有演員穿著紡織品(attus)的劇碼。

道內各地的製作地雖在那之後經歷了許多變遷,但二風谷卻將其技術和傳統在地區的工藝振興中傳承迄今。從文獻中可以看出,在江戶時代,紡織品(attus)的布匹已是備受重視的優良產品。此外,西元1878年來此旅行的英國旅行家Isabella Lucy Bird在其著作《日本內地紀行》中提到了這裡的紡織品(attus),所整理出的北海道物產產出狀況之記錄中,也記載了盛行於沙流川流域的紡織品(attus)。再者,發表於西元1881年的奧地利外交官暨考古學家Heinrich von Siebold所著的《蝦夷島上愛努族的民族學研究》中,也記錄了與現在樣式幾乎相同的織布機梭子(pera)。且在西元1904年的記錄中也可看到,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家Frederick Starr所收集的愛努族工藝品中,便包含了沙流川流域的紡織品(attus)。

織布雖是女人們的工作,但與進山張羅優質素材的男人們之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。過去,每個村落都有代代相傳,不限於樹皮的衣食住行生活資源採集地(iwor),人們都很珍惜這樣的自然環境。二風谷現在也使用與百年前相同樣式的道具,並以二風谷民藝公會為中心,傳承紡織品(attus)的技術並製作銷售。

優美的織布機的杼(wosa/上)和梭(pera/下)西元1884年 沙流收集(北海道大學植物園・博物館收藏)

傳統工藝品